把真实的王进喜搬上银幕的人——马岱山

发布时间:2012-01-06

我从1983年到大庆侨办工作后就认识了马岱山导演,屈指算来来到大庆已近30年了,他1981年从黑龙江省艺校编剧专业毕业后,一直在大庆从事文艺创作工作,他非常勤奋、钻研,30年来他许多的影视作品获奖。有电视剧《老安头一家》、《多思的年华》《女警官》等20余部作品。

2011年10月12日,是马岱山导演一生最高兴的一天,由他本人编剧并导演的电影《铁人王进喜》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首次放映了,观后得到了国家广电局有关专家和与会省市领导、石油行业老领导、王铁人家人与广大观众的高度评价一致认为电影《铁人王进喜》是一部经典之作。这些是对编剧、导演、摄制组最大的鼓舞和褒奖。

国家广电总局剧本中心副主任、著名编剧苏小卫说:“我觉得《铁人王进喜》这个片子给我们一个比较强烈的冲击,就是它的这种真实之美。编剧有非常坚定的一种倾向于真实或者说坚定的朝着真实方向努力的创作态度,影片中一些纪录片的插入能够和拍摄的东西真正的融合在一起,甚至很多时候试图和影片融为一体,这可以看出创作者是非常努力的,而且效果也非常好。”

中国电影文学协会副会长、著名编剧、导演、制片人韩志君说:“《铁人王进喜》用他的真诚、质朴、那种忘我和与人相处当中的宽容,深深的打动了我,当下是一个喧哗和骚动的年代,王进喜在创业中的进取精神、奋斗精神、仍然值得我们各行各业的人来学习,这样一种精神使我们一往无前,具有鲜明的、积极的时代性。再有,影片的视角特别好,通过王进喜在钻进记录上的一个竞争对手,一个被他打败的人的视角,这个视角是非常有意思的,是一个失败了的老人对他对手的饶有趣味的探寻、追问。同时也巧妙的写出了大庆油田今与昔对比。王铁人的扮演者张志忠的表演出神入化,非常富有生活质感,让你能够被一种真实的力量所打动。王进喜被任命为革委会副主任以后,他对那个造反派包金生的宽容,是非常打动人的,这是我们共产党人应该拥有的一种襟怀,也是影片《铁人王进喜》的精到之处。

为了拍摄这部电影,马岱山和他的搭档朴俊导演及摄制组全体演职人员,经历磨难,呕心沥血,客服重重困难,他们那种百折不挠的毅力和恒心让我为之而感动。

80年代,大庆筹建铁人王进喜展览馆,组织上抽调马岱山撰写铁人王进喜英雄事迹,他不辞辛苦,曾走访了近百位和铁人王进喜一起工作过的老同志,并被铁人的英雄事迹深深的感动,激发了他要用电影这种文艺形式塑造一个真实感人、有血有肉、有立体感铁人王进喜的强烈欲望。

进过艰苦的努力、辛勤的耕耘,终于在90年代初创作完成了《铁人王进喜》电影剧本。当时几家电影厂因各种原因都未能摄制。直到2006年,在长春电影制片厂立项。经过反复的修改剧本,在庆祝建党90周年之际,党的十七大六中全会召开之时,终于摄制完成了《铁人王进喜》这部电影。

马岱山导演说,“铁人精神”代表着中华民族的一种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当今时代更需要弘扬这种民族精神,传承铁人精神,就像影片中王进喜所说:“一个人没有一点精神是立不住的。”他的这种爱国、创业、求实、奉献,宁可少活二十年,也要拿下大油田,中国工人阶级为国争光、无私无畏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后人学习、继承、发扬。

影片中着重写了铁人王进喜真实的一面,他是一个人,也是有感情的人,铁人有5个孩子,全靠他妻子一个家庭妇女抚养。因为钻井工作是常年在野外,非常艰苦,冬战三九、夏战三伏,冬天一身冰,夏天一身泥。生产任务忙,一个月甚至几个月才能回家一次,洗澡就更不用说了。铁人王进喜为了国家这个大家,牺牲了他的小家,这,就是我们时代所需要和提倡的奉献精神,而当今恰恰就是缺乏这种精神,所以把这种奉献精神提高一个层次来给后人看。电影《铁人王进喜》拍摄的目的就是让后人一定要继续发扬传承铁人王进喜那种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的精神。如今我们的工作环境好了,生活水平提高了,工资比以前增加,文化生活丰富了……,这些都是老一代石油工人为我们创造的,黑龙江省委常委、大庆市委书记韩学健说:“没有王进喜老一辈石油人的奋斗,没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怀,没有全国人民的支持,就没有大庆的今天,大庆人始终有颗感恩的心。因此我们要继续发扬传承铁人精神,把大庆的事情办好。”有句俗话说,吃水不忘挖井人,即使再过10年,100年,我们生活多么美好,多么幸福,科学技术水越来越发达,很多过时东西就淘汰,但有一种财富永远不能丢,那就是影片所要弘扬的主题立意,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一定要发扬光大,永远的传承下去。

 

 

                        大庆市侨联  赵光辉

                           2012年元月